习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
运城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粮食安全决策部署,努力打造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攻克种源“卡脖子”技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国家统计局运城调查队最新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我市夏粮(冬小麦)实现了面积、总产、单产“三增”。其中,夏粮总产量达135.13万吨,比上年增加2.5万吨,增产1.89%。播种面积421.53万亩,比上年420.70万亩增长0.83万亩,增长0.2%。单产320.57公斤,比上年315.25公斤增加5.32公斤,增产1.69%。
俗话说,地基不牢,地动山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市粮食生产大获丰收,与稳固的“地基”——高标准农田建设息息相关。
“原来村民都是用井水浇地,井水含碱量大,浇过的地,地皮都是白色盐渍。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给村里修了渠,接上了黄河水,浇地成本低也方便了。”永济市栲栳镇略芝村党支部书记武生魁介绍说,略芝村的耕地是盐碱地,用黄河水改良后,再配合施用有机肥,耕地明显发生了变化,达到了改良土壤的效果。
“秸秆还田好处多,以前老百姓都焚烧秸秆,对环境造成污染不说,对下一茬农作物生长也不利,还易引起土壤板结。”稷山县太阳乡均安村村民张红顺说,现在一块地倒茬种植玉米和小麦,进行两次秸秆还田,秸秆在地里发酵后转化成为有机肥,省去了很多成本,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曾经,我们的土壤板结、土壤酸化、土壤盐渍化、土传病害问题严重,造成作物减产减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到了高效节水和培肥地力,成为“中国饭碗”装满优质“中国粮食”的有力保障。
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部署。我市格外的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抓紧、抓实、抓好。市委、市政府将其纳入全市“1311”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强力推进。
党的十九大之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渐渐向农业部门集中。市农业农村局创新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以来,我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6.98万亩,目前在建高标准农田52.82万亩,夯实了粮食生产基础。
今年3月,我市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全面启动,标志着我市粮食生产进入新时期。
黄汾沿线历来是全市粮食生产集中连片高产区域,也是优质粮食生产适宜区域。“宜粮则粮”是市委、市政府保护好、开发好黄汾流域丰富的土地资源,实现市域黄汾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的积极探索。
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的目标是,从2020年开始,用1年时间完成面积区域规划,3年时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5年时间全面建成,力争亩产粮食达到1吨、优质专用小麦养殖面积占比过半。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近年来,我市非常重视粮食优良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奠定了夏粮增产增收的坚实基础。
“去年,我的家庭农场种了800亩水地小麦,用的都是优质品种,今年夏天实现了大丰收,亩均产麦611.5公斤,800亩地产麦48.92万公斤!”近日,记者见到芮城县远鹏家庭农场农场主胡天妮时,说起农场今年的小麦丰收,他喜不自禁,“夏粮大丰收,加工企业找上门来签单收购,价格也比市场价高一点。目前,农场的小麦已经全部出售。”
这几年,山东的水地小麦品种占据着我市大部分的麦田种植培养面积,我市的小麦新品种研发也一直在努力。
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麦类作物室主任任文斌介绍,目前,针对晋南地区真实的情况,课题组研发培育了很多小麦新品种。水地小麦有晋麦84、舜麦1718,旱地小麦有运旱618、运旱20410、运旱22—33、运旱115、运旱102、运旱137,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有运旱139—1。其中,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是水地小麦晋麦84和舜麦1718,旱地小麦运旱618、运旱115和晋麦47等品种。
“晋麦84品种产量结构协调,粒重高,适合随气温变暖小麦灌浆时间延长的气候变化特点,产量高,增产潜力大,适宜我省南部麦区亩产400公斤以上的中、高水肥地种植推广。舜麦1718属半冬性、偏冬性品种,阶段发育特点为前慢、中稳、后快。‘前慢’即早播不旺、暖冬不狂、寒冬不死、越冬安全;‘中稳’即穗花同步性好、成穗多、抗避春霜冻害;‘后快’即粒饱粒好、抗避干热风。舜麦1718还具有秆强抗倒性好、个体小、群体大的特点。”任文斌说,旱地小麦新品种也都具有高产稳产、抗逆广适、品质优良等特点。
“小麦是跨年生长作物,去年,我们在全市安排新品种筛选展示试验点52个,建立展示示范面积1600亩,推广了烟农999、石农086、运旱805等5个优质小麦新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4%。通过筛选展示示范效应,推广品质有显著改善,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安全性有明显提高的优良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农业种子站副站长雷胜利介绍道。
此外,我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主任冯树英及其科研团队也为粮食安全生产付出了艰辛努力。
“我们团队经过40多年的艰苦科研、自主创新,培育出了世界上唯一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成功破解了杂交小麦的世界难题。这一科研成果实现了三系配套,育出了增产达15%的小麦杂交品种。今年,我们把F型杂交小麦雄性不育系又做了大的提升,选育出了第二代F型杂交小麦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我们将尽快推广,让这一研究成果为运城、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粮食增收发挥应有的作用。”冯树英说。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市场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更是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一环。远鹏家庭农场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新型农业市场主体。
去年,远鹏家庭农场因为建设智能喷灌系统地下管道施工,小麦播种比正常农时迟了20天。过完春节,别人家的麦苗都六七厘米高了,该农场的小麦才出齐,基本上属于“三类苗”。但智能喷灌系统建成后,在智能喷灌系统的帮助下,这些“三类苗”齐刷刷长成了“一类麦”,今年实现了大丰收。
今年50岁、种了几十年地的胡天妮,自称因偷懒而喜欢尝鲜。植保无人机、高地隙植保机等先进农机具,他在全省都是最早使用的。
如今农场的玉米长势也非常喜人。在地头一间控制室里,胡天妮向记者展示他的智能喷灌作业。只见他打开墙上的大屏,用鼠标随手点了21区的浇水开关。很快,控制室外的一片土地上,一排排智能喷灌杆就出水了。
800亩土地被分成80个区,每个区在屏幕上都有独立的开关,可以对浇地时间、水量、次序等来控制。水肥一体化系统、5G物联网、传感器、地下管道等软硬件建设,将土壤湿度、温度、酸碱度等全部实现数字化,并实时呈现在控制室大屏或电子设备屏幕上。
胡天妮说,浇水施肥是限制粮食种植机械化的主要瓶颈。以前采用大水漫灌,800亩地浇一遍就得一个月,耽误农时不说,还费水费工,造成肥料流失。改成智能喷灌系统,4天就能浇完,还增加了10%的可耕作面积。
“有了这个系统,我用手机就可以实时掌控作物生长情况,适时远程操作浇水、施肥。”胡天妮说。
“上了新系统,我种粮的收益翻了一倍,一年收入可以轻松超过100万元。”胡天妮说,“光是增加的收益,两年就可以把智能喷灌系统的投资收回来。”
胡天妮的模式虽是个例,但藏粮于“智”的智慧农业雏形初显。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相信在胡天妮们的带动下,将会吸引更加多的市场主体进入粮食种植产业,为粮食安全树起又一道重要屏障。
近年来,我市在全面落实税收、用地、用电等政策,降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成本的基础上,坚持把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作为扶持重点优先给予倾斜。2020年,共争取中央、省级资金10276万元,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仓储冷链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并安排市级资金700万元用于支持农民合作社壮大主体发展实力。
此外,我市还搭建了农民合作社信用评估管理平台,将信用评估结果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评定范围,推动农民合作社在授信额度、审批权限、服务种类、适用利率等方面享受优惠优先政策,并推动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土地经营权依法合规抵押融资,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
今年5月,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山西邮政运城分公司、山西邮储银行运城分行出台了《运城市惠农合作项目实施方案》,依托邮政系统金融、电商、寄递“三流合一”的优势,破解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销售难、物流难”的难题。
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14712个,入社成员22.85万户,居全省之首。全市累计培育示范家庭农场859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6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63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520家。这些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的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已成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环节,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
“村民们,赶快浇地了,要是不浇地,四五天内没有好雨,到时候不要说不给打除草剂!打除草剂也要湿度呢,没湿度就是打了除草剂,也是白打,没有行动的赶快行动吧!”
翻看万荣县荣河孝斌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孝斌的微信朋友圏,能看到他发布了很多这样的信息。别人的地,李孝斌为啥这么上心,天天“苦口婆心”地提醒、催促村民抓紧时间浇地?
李孝斌是万荣县荣河镇中里庄村人,该村耕地面积3260亩,以种植小麦、杂粮等作物为主。目前,该村的2000亩粮食作物,除了浇地,从种到收,几乎全部由李孝斌打理。
其实不单单是荣河镇,近年来,各地农村大量适龄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兼业化趋势,让本来就不高的种植效率和效益更加惨淡。
2017年,荣河孝斌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承担了省级农业托管试点的任务,这也是我市第一个农业社会化服务托管试点。
当前最先进的GM80小麦收割机,去年至今,荣河孝斌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就增加了10台,该社还另外添置了5台全自动玉米收割机。“新的小麦收割机速度很快,一天一夜就能收割400亩地。开着人还不受罪,无级变速,还有空调,密封性还好,穿着白衬衫上车,收一天麦子后衣服还是白的。”李孝斌说。
目前,该合作社10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有40台,100马力以下的拖拉机也有三四十台,其他的小型农机具更是数不胜数。
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引导小农户走上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在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中,有种业社会化服务、施肥产业联盟服务、生产托管、仓储保鲜服务等。
作为全省的农业大市,近年来,我市围绕特色产业,坚持市场导向,实行资源共享,促进多元融合,全力发展面向小农户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链条,取得了积极效果。
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扶持、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我市着力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科技推广体系发展,积极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全程覆盖、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科学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全市现有合作社14712家(其中国家级96家,省级325家,市级263家),全市现有农村产业化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285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52家)。自2018年以来,我市从市级以上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及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中,筛选了132家规模化、专业化水平高的综合性社会化服务组织,组织类型主要以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及家庭农场为主,服务内容有土地托管、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全程技术承包指导、农机服务等服务内容,推进了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
“今年夏粮大获丰收,也饱含了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心血。”该工作人员说,到2022年,我市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将超过200家,到时可以更好地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更好地服务农业现代化。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标注明确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